Published on

20250219

Authors
  • Name
    Twitter

我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个人成长和孩子教育的问题,最终都会回到阿德勒心理学。
Alfred Adler,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学派的创始人。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问题,其它人也早就遇到了,我们自己也需要去学习,那么从哪里学习呢,我发现我们家庭中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看书来学这些东西没用。特别是我老婆,她这方面 有很深的成见。至少她给我的感受是这样的。

为什么会聊到孩子教育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这两天孩子刚去幼儿园,早上按时起床和睡觉对她来说比较难。
孩子能有什么问题呢,出现问题肯定是在家长的教育方式上面。我还是比较赞同这句话的。尽管这样想会让我们做家长的压力更大,但是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找到一本书《正面管教》- 简·尼尔森。我希望自己能坚持从书中学习知识,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不要受到家人的影响,先用理论知识去武装自己,然后在从实践中去 体会感受。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学习理念。

文章前言有提到:让我们感到沮丧的很多难题,是能够改变的,关键是大人要首先改变自己。确实是这样的。 另外还有一章会讲到“你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意识到问题所在,才能改变自己。并不是给自己贴上什么标签。 对于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因为纠缠于自己的情感,而丧失洞察力和常识。 我们不需要一下子就接受一本书中的所有原理,可以只使用那些当时对我们有意义和认同的方法。 如果我们不认同或者是暂时办不到,我们也不要马上就反对,我们需要一些耐心去理解这些理念。

第一章:正面方法

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的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 -- 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 -- 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 -- 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今天的孩子很少能有自然的机会去感受到自己被需要以及自己的重要性,但父母和老师可以精心为孩子提供这种机会。这样做会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当父母和老师以更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感知力和技能时,孩子们的大多数行为问题也被消除了。

就拿今天早上让孩子起床的事情来分析: 首先我们一开始就没有做好心理建设,我自己也没有做好准备,晚上没有做心理建设,早上也没有早点起来收拾自己,从而留够充足的时间。
我们小孩赖床的习惯从小就有,我们不应该把「早起」和 「上幼儿园」这两件都让小孩抗拒的事情来形成因果关系。宝贝,你今天因为要上幼儿园,所以你应该早起。可以想像这个说法对一个还没满3岁的小孩根本没用。 接着我又和她做了一个约定,那你就再睡一分钟吧,我用手机设置了一个一分钟的倒计时,结果闹钟响起,她还是不想起床。这跟我们平时和她做约定后而执行得不够坚定有直接的关系,这需要我们有温和而又坚定的立场。 紧接着,姥爷在旁边看见也比较着急,就用上他们那个年代的方法,直接上强制措施。想把小孩从被窝里面拖出来,我当时的想法是对这个方法比较排斥的,同时我对叫小孩起床去上幼儿园这件事情也感受到了沮丧,所以在行为上又不自觉地帮助姥爷把小孩从被窝里面强行抱出来,我现在想起来我对我自己这个行为还是比较自责的。其结果是小孩反抗得更激烈了。 最后我们上了终极大招,我们所有人都告诉她我们要出门了,让她自己一个人床上睡觉,这在小孩的世界里就好像告诉她我们不想要你了一样。这算是威胁性的教育。威胁性语言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和焦虑,而不是理解起床的真正意义,小孩的情绪一下就崩溃了,当然这个方法起到了作用,小孩同意起床了。 还忘记一个细节,我们在喊她起床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把她不起床的事情和其它小朋友在做比较,告诉她谁谁谁都起来了,你也要快一点。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自己的进步和努力。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挑战自己,而不是和别人比,帮助她建立自信心。 现在想来我还挺自责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当家长的犯了哪些错误,我们该如何去让孩子的起床问题变得更加顺畅且温和呢?

这段文字,我觉得表达得太混乱了,我让 chatgpt 帮助我修改了,我非常满意修改后的结果:

今天早上让孩子起床时,我意识到我们在心理准备上做得不够。晚上没有提前做好准备,早上也没能早点起床,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处理事情。孩子赖床的习惯由来已久,我们不应该把“早起”和“上幼儿园”这两件事结合在一起。对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来说,“因为要上幼儿园,所以要早起”显然不具备说服力。 然后我和她约定了“再睡一分钟”,设置了倒计时。然而,闹钟响了后,她还是不愿起床。这反映了我们在执行约定时缺乏坚定性。要做到温和但坚定的态度。 姥爷看到后急了,采用了他们那个年代的方法,强行把孩子从床上抱起来。我排斥这种方式,但在情绪的驱使下,还是帮助姥爷执行了。这导致孩子的反抗更加激烈。 最后,我们用威胁性的语言告诉她“我们要出门了”,让她觉得自己不被需要。虽然这个方法最终让她起床了,但它可能给她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 另外,我们在过程中总是把她和其他小朋友做比较,提醒她“看谁谁谁已经起床了”。但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进步,鼓励她挑战自己,而不是与别人比较,以帮助她建立自信。 现在回想起来,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更温和地解决孩子的起床问题呢?我们需要更加冷静、耐心地引导孩子,减少情绪化的反应,确保教育方式更加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

这件事我也问了 chatgpt,给出了我一个还算满意的答案: 你对今天早上起床事件的分析已经非常深入,并且能够清晰地反思出自己在过程中可能犯的错误,这本身就是非常宝贵的一步。的确,起床这个看似简单的日常问题,其实涉及到了孩子的情绪、心理以及教育方式。下面我会从你的分析中提炼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并给出一些调整的建议:

  1. 没有做好心理建设
  • 问题:没有提前准备好心理建设,导致早上准备时间紧张,孩子也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
  • 建议:提前与孩子沟通,为第二天做好准备。比如,晚上可以提前告诉孩子第二天的日程,温柔地提醒她要早起,并让她知道早起并不等于“坏事”。同时,家长自己也需要有提前准备的心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收拾和安排。
  1. 将“早起”与“上幼儿园”联系在一起
  • 问题:把“早起”和“上幼儿园”这两个孩子可能都不喜欢的事情绑在一起,容易让孩子产生负面情绪。
  • 建议:尽量避免将孩子的抗拒情绪与早起直接挂钩。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明天我们要早早起床,去幼儿园见到小朋友们,做很多有趣的事。”让孩子对早晨有期待,而不是觉得早起本身就是一件“讨厌的事”。
  1. 约定后执行不够坚定
  • 问题:和孩子做了约定,但执行时的坚定性不足。倒计时的方式虽然可以给孩子一定的选择空间,但孩子并没有清晰的起床指引。
  • 建议:给孩子设定清晰、可执行的规则,并且始终坚持。例如:“我们还有五分钟要起床了,五分钟后我们就要起床了。”时间一到,务必执行。给孩子选择,但这些选择要在有明确边界的情况下进行。
  1. 强制措施
  • 问题:在孩子反抗时使用了强制性的措施,这虽然短期内有效,但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情绪反感,并且长远来看影响亲子关系。
  • 建议:尽量避免使用强制手段。可以通过亲切的引导,或者转移注意力来帮助孩子起床,比如:“宝贝,起床后我们一起做个早操,或者我来讲个你喜欢的故事。”转移她的注意力,让孩子觉得起床是一个轻松的、愉快的过程,而不是一项强制的任务。
  1. 威胁性教育
  • 问题:使用了威胁性的语言(如“不起床就自己睡觉”),这种做法可能让孩子感到被排斥或被拒绝,影响她的情感和安全感。
  • 建议:避免使用威胁性的语言。孩子对这种语言的理解是直接的,“自己一个人睡觉”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你”。这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焦虑。更好的方法是用鼓励的语言,“如果你能自己起床,我们就能一起去做很多有趣的事。”
  1. 比较式教育
  • 问题:用“别人都起来了,你也要快一点”这样的比较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到压力和自卑,影响她的自信心。
  • 建议:尽量避免拿孩子与其他小朋友进行比较,尤其是在这样压力大的时刻。每个孩子的节奏都不同,更好的方法是专注于孩子的进步和努力:“今天你起得比昨天快了一些,很棒,继续加油!”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肯定,从而激发她的自主性。

调整后的方法:

  1. 提前准备:晚上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第二天的事宜,比如选好衣服,提醒孩子早起的安排,避免早晨的匆忙。
  2. 正向引导:用积极的语言让孩子知道早起的好处和有趣的事情,比如可以提到早上去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会一起玩游戏。
  3. 明确的时间规定:提前告知孩子起床时间,和她达成共识。如果设置了时间倒计时,务必按照时间规定执行,不给太多拖延的空间。
  4. 温和的引导和陪伴:如果孩子仍然抗拒,可以用温暖的方式陪伴孩子起床,例如“宝贝,我帮你拿衣服,我们一起起床去吧!”
  5. 避免威胁与比较:让孩子知道早起是她能做的好事,而不是强制要求。避免和其他小朋友做比较,更应注重孩子自己的努力和进步。

通过这样的方式,你不仅能够避免强制和威胁,更能在日常中帮助孩子培养更健康的作息习惯,同时保持亲密的亲子关系。